1.下列與雪有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A.大氣中有足夠的凝結核是形成降雪的必要條件
B.食鹽可作為融雪物質,是因為鹽水的凝固點比純水高
C.“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為凝固吸熱,有降溫制冷作用
D.“六月飛雪”是文學作品杜撰的場景,不可能在我國境內出現(xiàn)
2.下列詩句反映分子處在不斷運動中的是:
A.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B.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C.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D.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3.科考人員在青藏高原宿營時,水沸騰到不了100度,這是因為:
A.水質不同 B.海拔高度不同
C.水的沸點與大氣壓有關 D.地理條件決定的
4.農諺是勞動人民長期生產(chǎn)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jīng)驗結晶,對于農業(yè)生產(chǎn)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下列有關農諺的科學解釋錯誤的是:
A.燕子低飛要落雨——下雨前氣壓低,影響燕子飛行
B.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空氣對流
C.霜前冷,霜后寒——凝固需要放熱
D.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殺蟲補水
5.在下列介質中,聲音傳播最快的是:
A.空氣 B.金屬 C.玻璃 D.水
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有關雪的常識。降雪的條件需要達到水汽飽和,并且空氣中有足夠的凝結核。A說法正確。食鹽融雪的原理是鹽水的凝固點比純水低,所以用食鹽可以降低路面積雪的凝固點,B項錯誤。“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為融化吸熱,因此會令溫度降低,C項錯誤。產(chǎn)生“六月飛雪”的直接原因,多半是夏季高空有較強的冷平流。我國境內新疆等地曾出現(xiàn)過“六月飛雪”的場景,故本題答案選A。
2.【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分子運動。A選項“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涉及可燃物的燃燒,燃燒屬于化學變化;B選項“白毛浮綠水”涉及的是浮力現(xiàn)象,“紅掌撥清波”涉及的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選項“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涉及的是光的反射原理;D選項“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由于分子是在不斷的運動的,這是造成詩人在遠處聞到梅花香味的主要原因。故本題答案為D。
3.【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生活常識。水沸騰到不了100度,是因為沸點與大氣壓有關。海拔越高,氣壓越低,水沸騰的溫度就越低。所以青藏高原水的沸點到不了100度。故本題選C。
4.【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農諺的科學依據(jù)。
下雨前氣壓低,空氣中水蒸汽更加容易凝結,就像水膜一樣吸附在燕子身體的各個部位,尤其是翅膀上承受的重量最為明顯,會影響燕子飛行。A項正確;
早霞表示東方低空含有許多水滴,有云層存在,隨著太陽升高,熱力對流逐漸向平地發(fā)展,云層也會漸密,因此可能會出現(xiàn)刮風下雨一類的壞天氣。晚霞主要是由塵埃等干粒子對陽光散射所致,所以說晚上如果出現(xiàn)了紅色的云霞,就證明第二天的天氣一般不錯,適合出行。B項正確;
霜前冷:溫度必須是非常低才能使水蒸氣從空氣中凝華出來,該過程是凝華放熱的過程;霜后寒:霜后是將霜融化,液化是吸熱的過程。C項錯誤;
冬天雪中所含的氮素易被農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溫度低,能凍死地表層越冬的害蟲,也給農業(yè)生產(chǎn)帶來好處,D項正確。
故本題選C。
5.【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聲速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聲音在介質中傳播的速度關系為,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密度越大,聲音傳播的速度就越快:固體>液體>氣體。在ABCD四種物質中,金屬的密度最大,因此在金屬的傳播速度最快。本題答案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