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練習題
1. 文化從一種習俗和個人創造力而來,轉變為通過系統規范的教育而獲得,這在隋唐時代有了顯著表現,那就是科舉考試的發明和普及。科舉考試固然為國家迅速培養自己需要的人才提供了便利,但這種功利性的培養必然是扼殺文化的原創力。所謂教育愈多,愈加扼殺靈性,遠離一個民族固有的風俗習性。這從來是個悖論。唐朝最偉大的詩人李白就沒有走考試這條捷徑,而是依靠自己的“天才”成就了他的千古英名。
這段文字中的“悖論”指的是:
A.一個民族教育事業愈發達創新能力愈薄弱
B.教育培養人才的同時扼殺了文化的原創力
C.教育愈多則愈遠離民族固有的風俗習性
D.文化轉變為通過系統規范的教育而獲得
2. 所謂文德與民德,或學問與社會,本是一種關聯互動而相輔相成的關系。在中國,大學是一種引進的外來體制,我們可能也從產生大學的地方引進了大學對社會的責任觀念。在一個分工的社會里,若大學完成了其所謂的本職工作,應當就算承擔了它的社會責任。但什么是大學的本職工作,又是一個迄今沒有獲得共識的問題。大學與社會相互的定位非常重要,如果大學的定位是產出能找到工作的人,它的本職工作就是灌輸知識和技藝;如果大學的定位是提高民族甚至人類的智慧和修養,那它在教學之外還需要進行今人稱為研究的工作,且不止是研究。如果把大學定位成社會的文化中心,它恐怕還要承擔以前化民成俗的重任,那就又不一樣了。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大學的本職工作是承擔社會責任
B.對大學本職工作的定位尚不清晰
C.大學的本職工作包含多方面內容
D.大學的本職工作與社會定位有關
3. 傳統社會主要以血緣、親緣與地緣為核心的居住格局,形成了以家族、宗族為紐帶的居住區域和依靠鄉紳、族長為權力核心的社區治理模式,且社區結構處于封閉狀態。而現代社會人口的快速流動形成了“陌生人”的社區圖景,宗法社會因此而土崩瓦解。傳統社會的居住格局容易形成熟人社會,雞犬相聞,守望相助,便于人們之間的交往。而現代社會主要是多層和高層建筑,每家每戶被置于特定的網格中,相對封閉,日常往來的頻率大大下降。此外,咖啡館、茶吧、餐飲店等公共空間不僅僅承載著吃飯喝茶聊天的功能,也逐漸承載著社會交往空間的功能,人際互動多在新的公共空間進行和完成。
上述文字談論的主要問題是:
A.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在居住空間上的區別
B.傳統社會“遠親不如近鄰”的格局被顛覆
C.現代社會居住格局和交往方式的改變
D.傳統意義上的宗法社會已經土崩瓦解
參考答案與解析
1.【答案】B。華公解析:由“這從來是個悖論”可知,“悖論”指代的內容應在前文。由“悖論”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性可知,正確答案的表述應包含兩層看似矛盾的結論。原文說的是教育對個人靈性的扼殺作用,A項偷換為整個民族教育事業對創新能力的影響,與文意不符,排除。C項沒有體現兩方面的矛盾性,“教育愈多”并不能體現教育產生的積極影響,排除。D項說的是文化獲得途徑的轉變,也與“悖論”的定義不相符,排除。故本題答案為B。
2.【答案】D。華公解析:文段首句指出“學問與社會”是有關聯的,第二句將話題具體到“大學”,指出引進大學的時候,也引進了其社會責任,第三句延續第二句,指出大學完成了本職工作,也算完成了社會責任,第四句以“但”轉折,說明“什么是大學的本職工作目前仍無共識”,后面對其進行具體說明,指出大學的本職工作與其社會定位有關。文段的主要論述是話題是“大學的本職工作”與“社會”,能同時體現這兩者的為D項。由“但什么是大學的本職工作,又是一個迄今沒有獲得共識的問題”可知,A項表述錯誤,排除;結合轉折后內容可知,對大學本職工作的判斷,根據其社會定位的不同而不同,“定位尚不清晰”不等同于“沒有獲得共識”,B項表述不恰當,排除;文段論述的不是“大學的本職工作包含了多少內容”,C項偏離文段重點,排除。故本題答案為D。
3.【答案】C。華公解析:文段首先介紹了傳統社會的居住格局和社區治理模式,然后介紹了現代社會人口快速流動瓦解了傳統的宗法社會、熟人社會,最后介紹了現代社會的居住格局和社會交往模式的改變。因此文段主要討論了現代社會比起傳統社會的居住格局和社區交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C項與之一致,當選。A項僅涉及居住格局,未提及交往模式,表述不全面,排除。B項僅介紹了交往方式被顛覆,未提及居住格局,表述不全面,排除。D項非重點內容,未提及現代社會發生的變化,排除。故本題選C。